苏州大学 / 校友会

微博
我要捐赠

校史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文化  校史钩沉

       1891年,西医杨维翰喜得贵子,他为这个可爱活泼的男婴起名为杨永清。笃信基督教的杨维翰是博习医院医科第一届的学生,在这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家庭里,杨永清度过了他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求学和人生之路。
      1902年,11岁的杨永清受其父亲影响,考入了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东吴大学。杨永清在东吴大学度过了七年的光阴,在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并顺利毕业后,他留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1912年,杨永清考取了清华大学,他离开苏州,北上深造。两年后,他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与乔治?华盛顿大学。在美期间,杨永清曾出任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中国留美学生月刊》主编以及驻华盛顿公使顾维钧的私人秘书。就职于中国驻英公使馆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先后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联盟大会以及在华盛顿举行的太平洋裁军会议。
博物馆中展陈的杨永清在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填写的资料(复印件)
      在国外学习工作8年之后,杨永清于1922年回到了北京,供职于外交部。此时的东吴大学,历经了两任美籍校长——葛赉恩与文乃史。文乃史是杨永清曾经的老师,他极力邀请自己的得意弟子回东吴大学工作,并推荐他任副校长。对深爱母校的杨永清而言,为母校服务,是义不容辞的。杨永清遂向外交部提出辞呈,但他的辞职并未获批准,回东吴大学任职的事也就搁置下来。

       1927年,在北伐胜利和反帝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东吴大学的中国化变革已是刻不容缓,文乃史主动辞去校长一职并要求选举中国人任校长。在多次商讨之后,东吴大学董事会表决一致通过由杨永清担任新校长的决议。消息公布后,杨永清辞去了在北京的职务,抵达苏州,在阔别母校多年之后,他再一次踏入东吴大学这片熟悉的校园,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学生和老师。同年12月3日,东吴大学举行了校长就职典礼,杨永清正式当选为东吴大学的校长,开启了华人执掌校长职位的历史性篇章。
博物馆中展陈的杨永清在就任东吴大学校长期间发表的论文(原件)
       杨永清就任以后,励精图治,使东吴大学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取得了极大的发展。1929年,他决定“自本年度起,东吴正式文凭,概用中文”,接着在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上,增添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外,他还创作了东吴大学的中文校歌。这些举措表明,杨永清决心要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逐步改造这所西方文化浓厚的教会大学。除了在东吴大学积极推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杨永清还决定正式开始兼收女生,兴建校舍,扩充场馆,从而全面增加学生学习、锻炼之场所,并着力于学术专精、体育强身、思想进步的德智体综合发展之路。
博物馆中展陈的杨永清题写的校训(复印件)
      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杨永清被迫带领东吴大学的师生们先后流亡至浙江、皖南、长沙、上海等地。1941年,杨永清奉校董会之命,赴美向监理公会述职。是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杨永清滞留美国,在这期间,他奔走美国各地,宣传我国抗战的艰苦形势与东吴大学的窘迫现状,积极争取国际的援助。

       1947年,杨永清终于回到了祖国。东吴大学的师生们在上海集会,热烈欢迎离校多年的校长。杨永清在此次集会上说:“永清身在外洋,心在祖国,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东吴和青年”。这时的东吴大学,校舍遭到严重的破坏,杨永清不辞辛苦的往来于苏、沪、宁之间,着力于东吴大学的重建工作。
博物馆中杨永清办公室场景复原区域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和江南大学数理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合并,筹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此后,杨永清被调往上海,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顾问。由于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使得这位老人的健康状况积重难返。1956年,杨永清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纵观杨永清的一生,在他短暂的65年的生命之中,竟有大半是奉献给了东吴大学,无论是在任职初期的励精图治、战乱之中的颠沛流离、还是战后的艰难复校,他总是能够克尽厥职、鞠躬尽瘁。他造福东吴大学的程度,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也许,这世上唯有一句话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就是他所说过的那句话——“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东吴和青年”。
博物馆中东吴大学部分展区概览
       百年东吴,弹指一挥间。如今,徜徉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你会发现在钟楼一侧的草坪前,竖立着这位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的铜像,静穆而庄严。站在铜像面前,一时间仿佛穿越了百余年的光阴,那位童稚少年,正背着书包跨进东吴大学的门口,他不知道,这接下来的七年求学时光,母校东吴将特有的精神与气质赋予给了他,那些带有“东吴烙印”的精神与气质,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立身之本与接物之道,他的生命轨迹就此发生改变;他也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怀揣着对母校深深的热爱,将自己的命运与母校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以自己大半生的身体力行与呕心沥血感恩、回馈着巍巍东吴。他以他那纯善的品格、坚定的信仰时时刻刻彰显着东吴本色,也以他那面对复杂局面的睿智、身处危难环境的稳健成为了东吴后学们的永世垂范。
       “国运昭苏,整顿匡扶,责任在吾徒”,那位少年如是想……;“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那位青年如是想……;“春风广被,化雨沾濡,永念系东吴”,那位老人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