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 校友会

微博
我要捐赠

校友返校聚会系列报道
2005-11-23

之一:
花甲之年返校  六十春秋述怀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4日苏州大学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是在和母校阔别了60年后的1945五届东吴附中的校友。分别来自陕西、黑龙江等地,有一位是特意从美国洛杉机赶来。60年的光阴,如果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到了花甲之年了。因此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80岁,最小的也76岁了。至今他们中有中国著名高校的教授,有国内机电、生物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有胸外科专家,也有城市建筑的资深设计师,还有的在国外大学任教……。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相约重返母校,听取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正兴关于新校区建设规划的介绍,并参观了初具规模的独墅湖新校区。大家对新校区漂亮的建筑、宽敞的校舍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赞誉有加。面对当代学子能获得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末进入东吴附中学习至1945年,有的继续在东吴大学学习,有的则分别进入了其他高校学习。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们曾被日本鬼子用刺刀逼着离开了教室,在战火连绵的日子里从苏州迁到上海,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涯。他们都为自己曾在东吴学习过而感到自豪,深深地怀念当年曾教过他们的老师,动情地说:那些老师真好。不仅课上得好,而且为人也好,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对现在某些采取封闭式教学、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深感遗憾,认为现在有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这种不当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他们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其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至今还记忆犹新。例如上解析几何课,那些抽象的概念,老师都会用最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让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因此他们认为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非常幸福、愉快的事情来做。这样才能有不断学习、探索的不竭动力,这可能也就是现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反映吧。他们认为题海战术、封闭式训练可能会起到一时的效果,但不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当年他们那一届学生中8位同学报考上海交大,结果有7位被录取,而且其中一位还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的。因此,他们深深地感谢当年教他们的那些老师。他们说,没有那些老师的教导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这些成就。他们表示,只要母校需要,他们可以来为今天的学生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生涯,也愿意和学校对口的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从新校区回到他们青年时代曾经学习和生活的熟悉的东吴校园时,大家更是留恋往返。在曾是他们老师的住宅前摄影留念;在流经校园的小河旁追寻他们青年时期的那段浪漫故事;在那不大规范的跑道上看到了他(她)们曾获得校运动会佳绩的身影。抚今追昔,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氛围里,他们都觉得自己真是返老还童了,涌出一股想重新投入东吴怀抱的冲动。天色将晚,上空还淅淅沥沥地飘起了毛毛细雨,而他们却仍兴趣盎然,还在钟楼旁、龙泉园内、东吴大学的老校门边,不断回忆学生时代的往事。访问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怀念母校的情丝却是绵长的,有位校友在来校前夕竟夜不能寐,满怀激动写下五言诗一首赠给母校,附录于后,聊作本文的结尾。
 
忆东吴附中
 
 姑苏尽涂炭,
东吴进春申。
养天地正气,
争神州光复。
设施固简陋,
教授育群童。
法古今完人,
求英才辈出。
 
(扶舜)
 
 
之二:
相约五年后
——93级公关班十周年聚会录
 
 
 
    在期待中,苏州大学93级公关班的同学们又一次相聚在东吴大学的牌楼前。校友录的照片中,多了老三的女儿、贝贝的儿子,老汪的甜心、老五的新新娘……多少回忆,多少感慨、多少追求,在短短的聚会里,彼此之间尽情地分享着。
本次聚会经过胡冰玲等苏州籍同学的精心策划,实到15名同学,于5月5日下午在东吴园内报到、拍照留影,后在红烛厅开了小型的茶话会,同学们感慨万千地向老师汇报了各自毕业后的情况,晚上聚餐宴请了部分老师并赠送了礼物。5月6日,组织参观了园区和建设中的新校区。大家都对母校的发展感到无比的自豪,当得知本院是第一批搬迁的学院时,同学们一致约定,五年后再聚新校区。
(小陈)
 
 
之三:
回母校   忆往事
              ——生命科学学院85届家蚕育种专业毕业生20周年返校活动记实
 
 
    85届家蚕育种专业(育5、育6班)毕业20周年返校活动,于2005年8月13日~14日在苏州大学沧浪宾馆举行。本次返校活动的主题是“看母校,忆往事,促发展”,同学们特邀蚕桑校友会联络人金秀珏老师、当年曾经担任过专业课的部分老师和新生命科学学院的部分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聚会活动。
    本次返校的毕业生中有近一半是毕业后首次回到母校,虽然活动比较简单,但气氛亲切又热烈,尤其是当同学们见到当年曾给我们上过专业课或带过专业实习的老师时,他们是那样的兴奋和高兴,相互间倍感亲切,并向亲临的老师和领导赠送了纪念品。晚餐后同学们又举行了卡拉OK交流会,到会的每位同学都介绍了毕业后20年来各自的发展情况,分享了生活和事业中的酸甜苦辣,加深了同学间的交流,许多同学还不忘为大家献上动听的歌声。
    同学们大家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坐落在浒墅关镇大运河畔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这是大家最熟悉和最亲切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大家看到曾经锻炼过的运动场、篮球场、体育馆和学习生活过的老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催青楼及西陵堂(大礼堂)时,大家格外兴奋,纷纷抢着摄影留念,还在通往宿舍楼的天桥上拍照留念。许多同学走进曾经上过课的教室,寻找自己的位置,那种兴奋恰似儿童,笑得那么的天真和灿烂,找到了20年前的感觉。大家觉得这次聚会非常及时,或许几年后大家就看不到真正记忆中的母校了。这就是学生与母校感情的真情流露。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蚕学专业的历史尤其是蚕学专业近10年的发展,校友们通过各种图片和资料,展示了蚕学专业的辉煌历史和今日的发展。
    为了把这次返校活动作为永久和美好的纪念,我们用照相机记录了聚会的全过程,把这些珍贵的记录、蚕学专业及苏大的历史与发展的有关资料一起刻录成光盘,作为这次聚会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司马)
 
 
 
之四:
物理学院85届校友新校区捐资植树
 
 
    7月23日上午,美丽的独墅湖校区迎来了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85届的学子们。他们离开母校已整整20周年,20年来,学子们不管走到哪里,对母校的眷恋始终萦绕在心头,听说母校新建独墅湖校区,他们自发捐款,买来了树木给新建的校园美化环境。由他们出资种植的银杏树于6月份已经扎根在独墅湖校区的学生生活区内。他们不畏酷暑,从各地风尘仆仆地赶来母校,一睹苏大新面貌。在高大挺拔的银杏树下,当年班长的简短开场白引出苏州大学发展与规划办公室杭主任的一段深情讲话,欢声笑语萦绕在枝里叶间,片片绿叶凝结着苏大学子对母校的浓浓深情。
    高高的银杏树那参差不齐的枝头已经绽放出点点新绿,展示着生机勃勃的明天;美丽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有着众多学子的深情关注,定会迎来更加兴旺发达的未来!他们相约20年后再在这里相会,相信这银杏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王崇建)
 
 
之五:
毕业后的第二次相聚
 
 
    2005年8月13日至14日,苏州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生在继1995年8月举办毕业十周年聚会后第二次返校举办庆祝毕业二十周年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及在省外工作的41位同学参加了聚会。
十年前,在苏大历史系毕业十年后,历史系1985届同学如期举行了毕业十周年庆典活动。当时,大家就曾相约,十年后再相会。如今这一愿望实现了。
    回首往事,校友们思绪万千。二十年前,大家都是二十左右的小青年,如今已是四十上下的中年人了。大家说,我们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见证人。
    校友们争相发言。有的回忆当年的同窗情谊,有的讲述自己毕业后数十年的个人经历、故事,有的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学术抱负、工作目标,更多的同学则表示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怀念,对当年老师们忘我的培育之恩的感谢。
    活动期间,校友们驻足留连于自己当年曾经学习、生活过校园及大楼、教室、宿舍周围,愉快地重温起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还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乘船游览了古城苏州的夜景。当年在校学习时的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社会学院的现任主要领导与校友们一起进行了交流、座谈。校友们再次相约,十年后第三次返校!
(蒋卫荣)
 
 
之六:
二十年后来相会
——法学院85级返校活动
 
 
    2005年9月9日下午,苏州大学法学院85级学生从各地赶来,会聚于东吴饭店,履行他们二十年的约定——“二十年后,来相会”。
    到苏之后,听说有恩师抱恙在身,同学们刚卸下行囊即前往探望。9月10日上午,同学们来到阔别已久的校园,踏着曾经走过的路,遥想当年点滴。随后,同学们与昔日恩师齐聚于王健法学院会议室座谈交心。会上,艾永明院长介绍了法学院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同学们也就自己这些年的生活、事业等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忆往昔、看今朝,千言万语说不尽。
    二十年,当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如今已事业有成;二十年,当年激扬文字的老师也已白发苍苍,然而,二十年没有消磨师生间的情谊,满屋浓浓的师生情证明了这一点。法学院85级同学以一牌匾“难忘师恩”表达了对老师、对母校的热爱与怀念。
会后,同学们车游苏州,参观了工业园区和新区,欣赏了环古城风貌及东西山景区,面对苏州的新貌,大家感慨良多——苏州不仅更美了,而且已是个发达的城市。苏州已经不仅仅是原来那个园林城市了,它更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改革的春风为它平添了园林风采,更使其增加了现代城市的风韵。
(法文)
 
 
之七:
乙酉金秋,校友欢聚
 

 
    原丝绸工学院企管82级校友于10月11日~10月13日返回母校,参加“企业发展机遇及战略”专题研讨会暨毕业二十周年重返校园活动。
    10月11日上午,40位返校学友欢聚在苏大北校区新工科大楼222室。材料工程学院江涌书记代表母校致欢迎词。原丝绸工学院管理工程系书记邓光云到会讲话。
专题研讨会上,原丝绸工学院管理工程系主任、上海体育学院李南筑教授作了“新制度经济学与企业改革”的专题讲座,校友们就“民营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作了研讨。下午,校友们在苏大北校区教工之家举行茶话会,畅叙阔别20年的情怀。晚上,在东苑酒楼二楼举行“师生情”晚宴,材料工程学院院长陈国强、副书记丁志卫、副院长俞加林及十余位任课教师应邀出席了宴会。
(文怡)
 
 
之八:
毕业40年  相聚在母校
 
 
 
    大学毕业40年,在人生经历中是难得的幸事。原江苏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1965届毕业的四十多名同学,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时令,相聚在母校东吴饭店,欢庆毕业40年,共叙别情,畅叙友谊,怀念师长,共同祝愿母校更加兴旺发达。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夏东民,发展与规划办公室主任杭晓平,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进华等应邀参加了聚会。夏东民副书记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今日苏大之生动介绍,获得了校友们的阵阵掌声。周可真院长讲述了从政治教育系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管理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校友们深受鼓舞。
    当年的老班主任夏时雨,任课老教师李家钧、崔绪治以及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四清运动和劳动的陈学基、薛守贤等老师也应邀参加了聚会。崔绪治教授十分感慨地说:“1965届是文革前完整学习毕业的最后一届。”
    40前的莘莘学子,而今都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一位校友赋诗道:“风华当年经典求,而今聚首东吴楼;笑呼同窗热泪流,师生情谊长相留。”40年来,校友们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的曾身居要职,有的屡受表彰,有的校友虽已退休,但仍在发挥余热。如原江苏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兴华校友,退休后仍担任江苏省政府督学,南京金陵科技专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原南通市工商局局长史文龙校友,退休后还担任南通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原镇江市电子工业局局长肖明校友,退休后被聘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社副社长。
    校友们兴致勃勃地驱车参观了独墅湖新校区,泛舟饱览了环城河苏州新貌,对母校和苏州的发展深感欢欣鼓舞。
(肖炎)
 
 
 
之九:
又见老同学
——25、26班二十五年聚会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天平山红枫映红了苏州的每一个角落。11月12日,原苏州蚕专25、26班的同学欢聚在苏州新区桃园度假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室外,一阵阵秋风瑟瑟,带来丝丝秋的凉意;室内,一张张笑脸绽放,涌动着浓浓春的暖流。说不完的家常话,诉不尽的思念情,四目相对,一声老同学,叫得亲切,听来舒坦。
    28年前的深秋,我们努力拼搏,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中胜出,与古朴秀丽的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造就了我们永远的同学情。同窗中,有刚出中学校门不久的初生牛犊,也有经过上山下乡历练的知青,更有几经磨难、拖儿带女年龄比老师还大的“老三届”,年龄跨度长达15载。我们凭着对求知的执着,逾越了年龄障碍,在同一个班主任的带教下,两个班同进同出,听同一位老师讲课,生活上互相帮助,学习上你追我赶,常常为一个同学生病而合力相助,为了一道数学难题的破解而争得面红耳赤。最难忘的美味是满口喷香的粉蒸肉,最奢侈的消费是到浒关红心饭店来一碗菠菜肉丝炒面,最出格的行为是看了第二场电影翻过铁校门回宿舍。同窗三载,情深似海。如今,当年的小弟小妹已尽显英雄本色,成长为社会的栋梁,有政府官员,有专家学者,有业界精英,更多的是称职的技术人才。颇具奇特的是,我们个别的老师还在继续奉献,但部分同学已经“奔六”,退休在家,坐享天伦之乐!
   毕业前夕,我们最爱唱那首“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为了那一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进取,人生路上,几播搏击,几度沉浮,有成功,有失意,有精彩的瞬问,也有辛酸的一刻,饱经沧桑的心却始终保留着那份弥足珍贵的同窗情意!
十年前,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在母校学生宿舍的高低床上重温了一夜学生时代,可遗憾的是那一次缺了很多同学,为此也促成了今天的再次相聚。我们中那么多热心的同学,怀着强烈渴望相聚的愿望,一呼百应,一拍即合,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来自不易的聚会。筹备组同学悉心安排,以最诚挚的方式欢迎各方老同学和老师的到来。
25年的时空阻隔,这份无价真情淡而弥坚。25年的默默期待,浓缩了这份真情,一件件同窗趣事,一次次老师的精彩讲课,已成为风干的记忆,珍藏在脑海里,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春秋冬夏。
我们请金鸡湖碧水作证,尽管我们魂牵梦绕的校园已经不在,但母校还在,老师还在,就扎根在我们心里。25、26班的全体老同学一生也不会忘记曾谆谆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我们真诚祝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我们要请太湖的青山作伴,愿老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牢牢握住幸福的手,开心时不忘发发短信,让老同学分享快乐;烦恼时,你的耳畔会响起我们真诚的声音:“老同学,我想你,愿快乐时时充满心间!”
   花开总有花落时,81位老同学在25年里已先后走了4位,我们在追忆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会自我保护,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活出真我的风采。
再见了,老师,再见了,老同学!不要忘了,五年后再相会。短暂的相聚,让我们的心变得年轻就,再次真诚地祝福各位岁岁平安,天天快乐!
(管竞芳)
 
 
之十:
制丝专业七五届同学返校活动
 

 
    11月12日至14日,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制丝专业75届同学返校参加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在校期间,同学们参观了美丽的校园,为1992年和1995年返校时在校园里种植的纪念树培了土,并把树立在校园内的纪念雕塑上的题词描刷一新。
    在师生座谈会上,白伦副校长介绍了苏州大学近几年改革发展的情况;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勇介绍了学院发展的情况;发展与规划办杭晓平主任介绍了学校校友会的情况。老师代表吴融如教授、周本立教授、华淑芳书记先后发言,对同学们在校三年半的学习生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服装协会蒋衡杰会长代表同学发言,感谢母校和老师对同学们的培养。
    返校期间,同学们游览了古镇周庄、新加坡工业园区、护城河景观、无锡灵山大佛,参观了无锡红豆工业园。
短短几天的聚会,同学们感慨万千,真是:
      同窗三年半,拼搏三十年,母校又相逢,激情忆当年;
      酉年重阳后,灵山许下愿,期盼再聚时,个个都康健。
 
                                   (朱彦云)
 
 
    今年五一、校庆日、暑假、国庆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返校聚会活动的年级(班级)还有:中文系65届,化学系65届、85届,丝织75届、化纤85届、制丝85届,历史系89届(档案专业)、95届等,校友总会秘书处应邀参加了部分年级、班级的聚会活动,并向校友们赠送《苏大校友》杂志。欢迎校友们及时提供活动信息和稿件,请继续关注和支持《苏大校友》。无论你们身在何方,母校永远惦记着你们,美丽的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