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历史系1960届校友从10月13日到16日回校聚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动人的场景令人难忘,再一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相约聚会,当年从起跑线进发,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而今早已结束了赛程,歇息在终点线以外的这次聚会,那是耄耋之辈的人生座谈。为了这次聚会,82岁的朱文敏安排好时刻需要她照顾的89岁高龄的老伴,由儿、媳专车送到了会场。
为了这次聚会,曹永年带着老伴和孙女不远千里,从内蒙古赶来了。
为了这次聚会,大脑刚动手术,仅仅一月有余的徐琴英也由老伴陪着赶来了。
为了这次聚会,张开贵因患喉癌而动手术,刚过了4个多月,尽管不能发声了,头颈上还挂着纱布,但他还是来了,他不能不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在聚会中,老同学们争相发言,畅诉衷情。宋贵祥说:“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杨玉瑞牵头组织好几位同学凌钱支援,这件事一直埋藏在我的心头!”杨永才说:“我因病回家休养,四个月后回校考试,正当我焦虑万分的时候,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送到了我的手里,那是由同学们你写一段,他写一段,拼起来的,结果我考了一个4分、一个5分!”感情丰富、文采飞扬的张成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感想:“人生如爬山,人的能力有大小,即便竭尽全力,各人抵抗的高度总不相同。平衡心中的天平吧,尽志无悔,就是理想的人生……人生如爬山,在职的时候是上山,奋力攀登,你追我赶,总有一种紧迫感。办妥离退手续,仿佛爬到山顶,抒了一口气。下山的时候,显得从容多了。这是人生的大转折,你可想到生命进程好比季节的变更:如不告别争荣的春夏,怎会有丰富的秋收、满盈的冬储。‘长江后流赶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总是亘古不移的现实……下山了,走过漫长人生路。待回首:青山依约在,几度夕阳红……”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抚今追昔,情思难已,陶涛的感慨何止万千:“天旋地转五十年,苍颜皓首聚故园。相视相笑不相识,幸存幸会复幸言。子实堂畔桂正浓,姑苏城头月又圆。且把恩仇付一笑,相约再结来世缘。”
同窗四载情谊深,相见时难别亦难。当朱文敏的儿、媳接她回家时,她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她和老同学一一握手拥抱,相视无语,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10月14日上午的拜师会是这次聚会的高潮。当黄文浩、张圻福、吴竞、黄正藩、翁福华、何永昌、曾炳祥七位老师一进会场,大有就站立起来热烈鼓掌。88岁的黄文浩老师动情地高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老师们刚在前排坐定,大家又一拥而上,有的握着老师的双手,久久地问候,有的抱着老师的双肩,舍不得放开……此情此景,大家都激动得流泪了。老班长季克勤大声宣布:“向老师献花!”当戴佩良付院长看到70多岁的老学生给80多岁的老教师献上一束束鲜花时,也情不自禁地涌出了阵阵热泪……
在1960届的校友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有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更多的是优秀的名校长和名教师。为了感激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由李金林和张成珠向社会学院的王卫平院和江作军书记献礼一付写着《献词》的镜框:
献给母校妈妈最好,母校最亲。
五十年前的那个初秋,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投入您的怀抱。沐浴党的阳光,承蒙恩师培养。六十年代首批学子成才,奔赶租用最需要的地方,到大江南北、去长城内外,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五十年后的这个金秋,同窗学子又欢聚一堂。虽然不再年轻,哪怕已过花甲、古稀的高龄,我们就像永不长大的孩子,偎依您的膝下,感念恩惠如山,汇报事业有成。任凭星转斗移,从未忘记给母校增光添彩!时时处处,检验着赤子的忠诚。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东吴——师院——苏大,母校的业绩满载历史进程。水乡江南、姑苏城东屹立的这所名校,令世界瞩目,让学子自豪,激励终生。
一九五六级历史系全体学生2006年10月敬献这份平凡的礼物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吧!它是无锡的老班长杨玉瑞提议,请徐州的散文作家张成珠老同志拟稿,寄到内蒙古,由书法家姚林生老同学书写,再寄回镇江,由李金林老同学装裱,最后带到苏州配上镜框,它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捧着这沉甸甸的镜框,江作军书记激情澎湃地高声说道:“各位校友,你们1960年毕业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几位年轻人还没有出生呢,你们才是我们的老师啊!”江书记的真挚话语又一次激起了全场校友感情的波澜和热烈的掌声。
段世本老同学擅长诗词,他的一首《相聚有感》最能代表48位校友的共同心意,兹录于此,亦以作结:
相遇青春正花季,重聚白首发如丝。
弹指岁月世纪半,情似初恋语依依。
劫难历尽秋色艳,师生弦歌醉如痴。
人生几见月当头,对酒当歌此其时。
(魏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