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太阳,是热的,是火的,但比这更热的,是二十年首次大型相聚的同学的心。
2006年7月14日,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八六届的同学们,相聚在了东吴饭店。没有了读书时的腼腆,却多了一种成熟的气质;没有那种虚假的寒暄,更多的是真情的关怀。握手、拥抱、帮着提行李,所有的一切是那么地自然。

苏州的,宁镇常的,苏北的,大多数同学如期而至,连国外的叶兰同学也回来了。潘云娣同学,虽然单位里第二天要组织出国,仍匆匆地赶来和阔别廿年的老同学聚聚;孙晶同学,第二天婆婆做寿,但真挚的同学情感动了她的婆婆,欣然从苏北赶过来了。虽然这一天只是报到日,但我们当时的两位年轻班主任早早地来到了我们中间,屠一锋老师和杨立老师与我们一起共思当年情,共忆当年景,象×××和×××曾追随老师去秋游,去看电影啦,×××因为冬至节喝高了被老师狠狠地批评过啦,那些情景恍如就在昨天,是那么地清晰,那么地真实。他们两位既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兄长,同学们也等不到明天了,向两位汇报着,也彼此交流着二十年的变化,分享着各自的成功喜悦。

7月15日,大家都佩上了为同学会特意制作的纪念徽章,早早地聚在了红楼会议室,等候着老师们到来。看到离别了二十年的老师,有的已经退休了,没退休的白头发也多了,让我们感到宽慰的是,老师们的精神还是那么好,可以说风采依旧。刘训健老师还是那么健谈,烟瘾也还是那么大,当年的纪顺俊学长留校后,如今是化学化工学院的院长,还有像慈母般关心我们的范正慧老师,当年的系主任、教我们物化课的顾仁敖老师等等,见到后,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格外地亲切。
大屏幕上滚动着每个同学二十年前后照片,播放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二十年后再相会》,让人感到惊喜,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
同学会由当年的班长肖胜度主持,院领导纪顺俊书记介绍了苏州大学和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情况,教师代表屠一锋作了发言。接着便是到会的同学挨个儿地作简短的发言,发言都不长,但却都融入了真情,感谢老师培养,祝愿老师康健,思念同学情深,祝福同学成功,是啊,真要说,恐怕住上一个星期都不会太长,想要说的,何止千言和万语。老师,请您相信,哪怕是在远方,我们也会挂念您,因为,这份感恩的心是真挚的;同学,请你谅解,下一个五年,不,五年太久,三年或二年吧,我们还会相聚,到时候,就让我们彻夜长谈吧。
座谈会因时间关系画上了句号,虽然有的同学因意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没有忘记把他的相片一样地投在了大屏幕上;虽然有的同学因工作关系没能来到这里,但他们的心我们都已读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如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交通,还有什么能阻挡住我们联系和相聚呢?
钟楼前,师生们还是在那个熟悉的位置,还是那个背景,又一次留下了我们的合影。合影结束,同学们纷纷拉着老师单个地照,也有的是一个小组的,一个宿舍的,那场面,谁看了,想都会动情的。
在频频的举杯中,结束了难忘的午餐。下午,同学们坐上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苏州大学新校区,并院领导纪顺俊院长为“思源”石揭碑,这也是这次同学会的一项重要节目。筹备组的陶颉、李淑瑾、夏红等同学为这次聚会费了不少心思,班主任屠一峰老师更是为我们这次聚会出谋划策。“思源”之意,不言而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苏州大学的校友,我是化学化工学院的学子,有那么多好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就离不开母校、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在此石前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他们的笑容。
离开新校区,来到了金鸡湖,湖边大堤上,三三两两,继续着未了的话题,倾诉着未了的情。金鸡湖的风景是如此美丽,加上心中涌动着的情,加上午餐时甘美的酒,要让我们不醉也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