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外国语学院组织精干力量通过面访、电话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不同形式对海内外杰出校友进行寻访,先后访问了在美任教的顾宝桐教授、新东方集团的周成刚副总裁、复旦大学的朱永生教授、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何峰书记和在美国麻州教育部任职的沈安平教授等知名人士,各位校友均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切思念,并热烈祝贺母校110周年华诞。
人物简介:
顾宝桐: 1979年考入苏州大学外语系,1983年毕业留校,在外语系任教八年半后赴美深造。现为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低年级主管、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理事会成员。
周成刚: 1980年考入苏州大学外语系, 1995年赴澳大利亚留学,获传播学硕士学位。1998年起任BBC(英国广播公司)亚太部记者和节目主持人, 2000年8月回国加盟新东方。现为著名英语教学专家,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上海新东方学校校长。
沈安平: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外语系,1982年英语专业毕业。留校后任助教,一年后兼任1983级年级政治辅导员。1988年留学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1990年获教育硕士,1995年获教育博士。旅美20多年一直在波士顿地区教育界学习和工作。目前是麻州教育部学生测试中心教育专家。苏大北美校友会创办人之一,现在是校友会教育顾问。
朱永生: 1976年1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后留校任教至 1994年底,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带头人,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何峰:1982年考入苏州大学外语系,毕业以后分配到江苏省教研室。现为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书记以及牛津中小学英语教材主编,参与了近几年的江苏省英语高考的命题。
作为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的团队,为了迎接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我们确定了“杰出校友访谈”这一主题。希望通过对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杰出校友的访谈,来传递他们对母校的祝福和深情,和对母校未来的殷切期望。
我们团队分成5个小分队:北京、上海、南京、美国、联合国。美国和联合国的杰出校友主要用电子邮件来联系,其他地区的知名校友都由我们事先预约,前往当地,进行面对面的采访。
7月3日我们采访到了当时正在苏州的顾宝桐教授,对于顾宝桐教授的那段艰苦并愉快的求学经历,我们感受颇深。他们的学习条件是如此简陋,学习资料是如此贫乏,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如此认真,学习精神是如此令人钦佩。相比之下,我们的学习环境比他们要好得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扬刻苦学习永不言弃的精神,向他们那一代人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母校,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谈及多久回国一次的时候,顾宝桐教授充满深情地说“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国回母校来看看。母校这几年发生的变化也非常大,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都有很大的提高。师生人数也比我们那会增加了很多。作为211工程重点学校,苏州大学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作为一名校友,我觉得非常得喜悦和自豪。”顾宝桐教授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他这次回来就是来洽谈苏州大学与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合作交流项目的相关事宜,努力为母校学生争取更多更好的交流机会,赴美深造。这也体现出他对现在母校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顾宝桐教授满怀深情地为母校110周年的校庆挥笔题词,写下了“祝贺苏州大学建校 110周年,愿苏大的学子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栋梁”,并带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对着摄像机,表达了对母校真诚的热爱和美好的展望。
7月17日,我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杰出校友访谈”北京采访小组前往北京,在预约时间采访到了我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知名校友周成刚先生。周成刚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大方、不拘小节,所以采访是在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的。在采访者问到他为什么在苏大教书11年之后选择离开学校、离开家乡,去澳大利亚留学时,他告诉我们,留学的经历,带来了他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最重要是掌握了在社会上生活的方法,这改写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在采访时,他还说出了自己对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的看法,他觉得大学生除了学习能力,还要有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社会的智慧、综合能力强,要学会放弃、有人格魅力。采访即将结束之际,周成刚先生为苏州大学题词,预祝我们苏州大学110年生日快乐,并对着摄像机留下了心中对苏大最真挚、最动人的校庆感言。
7月21日,我们又联系上了北美校友会的另外一位理事沈安平教授。沈教授是从事教育学工作的,在教育学方面很有建树,从他所回邮件的亲切口吻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个很和蔼的人。提及苏大对他的影响,沈教授感慨万千,他说他积极向上,好学求知,热爱人生,服务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苏大的10年学习工作时期形成的,这要归功于当时外语系、苏大,以及整个社会的正面风气。自从去了美国以后,沈教授还是经常回来,他说他和母校有两代人的感情。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是苏大的教职员。所以有几次回来后还和外国语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师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谈及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优秀的的大学生,沈教授发表了他的观点,他不赞同那些以分数为重的观点,他指出学生的人格个性,社会工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提出了“全人”(whole person)的教育理念,并指出这也是他教育子女的理念。沈教授又提出,大学生如果要树立理想,那么这个理想应该要有社会服务精神。有了这种服务精神,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并且也相对容易得到人生的快乐和享受。最后,沈教授给母校110年校庆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继往开来,有容乃大。桃李满园, 英才辈出。育人为旨,风流华夏。”
7月24日,上海采访小组前往复旦大学采访了朱永生教授。在采访的过程中,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当年在苏州大学求学的经历,他透露说他在苏州经历了由一个不懂ABC的学生到知名教授的人生重大转变。朱教授说对他学习帮助最大的就是教育部选拔他去澳大利亚留学这件事。在通过层层选拔得到了去悉尼大学进修的机会后,他跟着他的导师学了2年,在这2年中他读了100多本书,从原来对语言学的不知,到慢慢入门,知道了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等。教授告诉我们他虽离开了母校,但每当有重大的事他就会回去,比如母校成立100周年,外语学院成立50周年,还有博士生答辩,还有一些诞辰纪念,一些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前辈去世时。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忘。在100周年校庆时,他发言时说过:“不论我在复旦也好其他地方也好,我从来不回避我是苏州大学的学生。”虽然他离开了苏大,他也力所能及的为苏大做一些事情,比如学位点的申报、学生的培养等、为苏大培养博士。作为苏大的学生,我们被教授对母校的这份深深的情谊打动。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他挑选博士生的标准。他不以论文数为依据,他一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看他的思想,三看他的论文质量。朱教授提出他很看重学生的思想。他觉得在大学里不能混日子,要踏实,要多看高层次的书,做个有想法的人。这些对我们意义是非常大的。最后朱教授题了“英才辈出,正气养人”以表示对母校110周年的美好祝福。
8月3日,南京采访小组来到了江苏省教研室,采访到了何峰老师。采访一开始,何老师就表达出了对母校深厚的感情,在他办公室的书橱里一直放着一个苏州大学50年校庆的牌子。他说他82年进校,当时校园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思想很单纯,一心只有学习,他们那时候的毕业生现在很多都在国外。言语间充满了身为苏大学子的自豪感。作为苏大学子的我们,也深深为母校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学子而感到光荣。他告诫我们在四年的学习中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只有专业知识学好了才有资本,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千万不能浮躁。我们都频频点头,将何老师的诲谨记在心,被他执着求学的精神所感染着。何老师说他几乎每年都要回母校一两次,特别是回到外国语学院,看看母校的变化,与外院老师们交流经验,对外院的发展提些意见,还会到以前在钟楼上课的地方去看看,回味一下当年的时光。何老师心系母校,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变化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母校的培养、恩师的教导都充满着感激之情;他对待工作也是事必躬亲,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何老师挥毫泼墨,为苏大110周年校庆题词:“值此苏州大学110周年之际,祝母校越办越好,再创新的辉煌。”
每次和教授们交谈的时候,总是非常的轻松愉快。在采访中,小分队的成员们总是被他们当年执着求学的精神感染;被他们对母校怀有的眷恋和感恩之心感动;被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打动;被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折服。和成功人士接触后一个很大的感触是:越是成功人士,越是没有架子,或许这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这次暑期实践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成功人士,了解他们的成功史,也学习到他们奋斗的精神和待人接物的亲切和蔼。每次采访结束后,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敬意,真心地为有这些德才兼备的杰出校友而自豪,也希望有更多的苏大学子能够像教授一样成为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最后,祝苏州大学110周年生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