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 校友会

微博
我要捐赠

高考30年返校——原苏州丝绸工学院丝织77级聚会
2007-12-07

    在恢复高考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母校,漫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中,回忆起在此度过的四年校园生活,我们倍感幸运。

    我们幸运能够成为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中录取的27.3万大学生中的一份子。当我们中大部分人对上大学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向我们打开。经过层层选拔考试,我们踏进了大学的殿堂。我们是那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教室、图书馆、宿舍、操场都是我们学习的场所,从清晨到晚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时间。老师们为我们投入了所有的精力,除了上课和实验,只要是课程表上空余的时间,老师就会来到课堂,为我们辅导。教室里同时有几门课的老师是经常的事,晚上仍有老师带着孩子在教室或办公室里等着我们答题。老师的敬业精神更加增长了我们学习的热情,也催涨了对自己的期望。虽然入学前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考核制度非常严格,虽然考试成绩在今天看来已算不俗,但每次考试以后总是满足的人少、遗憾的人多,流泪的人也有。班主任和辅导员每次开会不是要大家努力学习而是强调注意休息。

    我们幸运能在四年中拥有固定的教室。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知行楼329教室曾经是我们的“家”。入学时,我们年龄最大的同学已有34岁,最小的才17岁,相差一倍的年龄差距并没有影响大家的交往,反而使相互之间“叔叔”、“孩子”的称呼为大家增添了很大的乐趣。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海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辽宁、新疆……44位同学居然来自18个省份,许多省一男一女的招生比例被大家调侃成招生老师的“预谋”。

    我们幸运入学前就有过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曾经是工人、农民、军人、知青、警察、学生,相差甚远的阅历并没有妨碍相互之间的交往,反而是相互之间的交谈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班级的各个职位也因此找到了最佳的人选:“森林警察”上课前的“起立”声能够使我们全班的同学以十分标准的姿势站立,欢迎老师来为我们讲授新的一课;“部队排长”每天清晨带着大家跑步,再懒惰的同学也不敢有一丝懈怠;“生产队长”负责大家的生活和卫生,每次检查评比都能得到领导的表扬;“车间主任”在课程实习时的指导,帮助从未接触过丝绸工业的同学顺利通过了各项操作考核。

    我们幸运能够成为苏州丝绸工学院丝织77级的一员,到今天回想起来仍然为我们的集体感到骄傲。我们不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在其他方面也从来没有落后。运动会上,团体第一名往往是我们的班级,短跑、长跑、跳高、跳远、标枪、铅球……单项比赛的前三名中必定有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在丝绸工学院的纪录保持者名单中仍然可以找到我们同学的名字。文艺汇演中,我们班级的表演也总是最优秀的节目,每次新节目的表演都为学校参加市、省的比赛提供了素材和演员。班上每一位同学都与这个集体融为一体。在这个集体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获得了荣誉,也收获了爱情。44位同学中居然成就了6对夫妻,经历多年风雨,仍然相亲相爱。


    我们幸运今天又能见面。虽然时间仓促,有些同学没能够参加这次聚会,但44位同学全都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我们并不唯心,但也不得不感叹第六感觉的神奇:长期不上网的同学,突然在我们聚会的前一天打开了电子邮箱,看到了聚会的通知;多年联系不上的同学突然通过校友打来了电话;……。我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来到曾经的教室,我们找到曾经的座位,我们请来曾经的班主任再给我们讲一次话、再为我们唱一首歌。

    30年时间很长,昔日的同学都步入了中老年的行列,往日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领导干部、高校教师、私企业主,也有的已经加入了退休人员的行列;30年时间又很短,我们仍然充满活力,这次聚会仿佛只是一次假期的结束,围坐在一起,听着各人的“故事”。虽然今天各人的境况不同,岗位的差异很大,回首各自走过的道路,我们有了结论:我们都很努力,我们都很成功,我们都很幸福!

    同学相见,万语千言,慕同学的诗篇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

惊世春雷复大考,中华一片读书声。

九州怒放三元色,赤县欣呈万象新。

纵起一批雄志者,横飞无数幼鲲鹏。

辉煌咏叹三十载,我自狂歌唱大风。
 

高考三十周年返校

同窗盛日聚苏大,鹤首童颜气度华。

溢彩东吴香似故,临风母校子如花。

翩跹歌舞迷人目,入胜欢言绣晚霞。

情铸三旬今又淬,天长地久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