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 校友会

微博
我要捐赠

出类拔萃 卓越不凡——袁小剑成功事迹的追踪报道
2012-08-30

    [前言] 2005年1月,我在苏大北美校友会通讯上发表过《A successful story about one of our alumni from the Medical College of the 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报道(详见链接:http://www.sunaaa.org/newsletter/news0501.htm;为方便读者,在此电邮中附上此文)。文章发表后,我收到国内学友的邮件,要我将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后寄给国内的校友。我理解国内校友的心情,但说来令人惭愧,由于我忙于琐事,加上自己在笔耕方面的惰性,至今也没有将那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为了表示我对国内学友的歉意,甚至是“赎罪”,在我打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决定用中文写,并在拙文的第一段,将7年前发表的英文文章择其要点翻译成中文,以便校友们阅读此文时对前述故事的了解。
    在7年前的英文报道中,我向校友们讲述了一个奇迹般的故事:袁小剑(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在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仅用了10年时间就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full professor),而在通常情况下,能在12年内走完这一过程已属罕见;袁小剑在美国获得过诸多奖项,是多个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学术奖评选委员会以及美国、英国、香港科研经费审批委员会的成员,并在学术界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袁小剑发表了65篇论文、30篇综述,参入了18本书的篇章写作,对46篇科研论文进行了发表前的审稿,是三个专业杂志的编委,被国内多个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并得到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充足的科研经费资助。 
    自上述文章发表后,袁小剑在学术上的新成就以及他在学术界的近况如何,一直是笔者心中的挂念。近日在工作闲暇之时,以“Jason XJ Yaun”为关键词上网查阅以释挂念。毕竟是名人,在我输入关键词后15秒钟内计算机就显示出2890000条有关Jason XJ Yaun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可能有些不是有关我校毕业的袁小剑,但用“Jason XJ Yaun”为关键词在网上查阅袁小剑,同名同姓的英文加汉语拼音的Jason XJ Yaun混在其中的量是极少的——并非笔者对写作不够严谨,而是对近3百万条信息进行查对,实在是非人力可为)。我几经查找多条信息,赫然在一条信息中发现Jason XJ Yaun编辑5本工具书:个人主编2本,与人合编3本(皆为第一主编)。我看着该信息,口瞪目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仔细查看了一本2011年5月出版的书,发现该书的出版商为著名出版商Springer。国外科技界的人士都应该知道,Springer出版商出版的书绝非欺名盗世的泛泛之作。再看商业介绍,该书为硬皮包装,共1690页,售价为259.24加拿大元,若在Amazon.ca网上订购可有13%的折扣,为225.42加元。尽管我不能在网上看到所有由袁小剑编辑的书的内容,但在网上选他最近主编的一本书,由该书的页数及网上的销售情况可以窥测到该书对科技界的贡献及其市场价值。
    袁小剑是11家专业杂志的编委。这本来并不足道,因为在国外的科技界中,有很多卓有成就的中国人是杂志的编委,但是,能在国外的专业杂志跻身主编级别的中国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袁小剑是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杂志的付主编。另外,我在网上发现,袁小剑还担任美国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杂志的首席主编。看到袁小剑这些成就,我惊讶万分,默默地在心中念道:“像袁小剑这样的成就,在国外的中国人中恐怕无人可及。”
    当然,我的这一看法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为了验证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我把在网上看到的袁小剑的成就打印出来,逢到身边的中国人就拿出来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你看,我在美国的同学编了这么多工具书,还是杂志的主编。我的这个同学在世界上出国的中国人当中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大多数听我讲的中国人并不反驳我,为此,我认为他们是赞成我的观点的。也有少数中国人不同意我的说法,与我争辩道:“要说你的同学在国外的中国人中是最杰出的科学家恐怕未必,因为在美国的中国人中有美国院士,你的同学是院士吗?”我回答说:“我的同学是不是院士我现在不知道。但是,即使是在美国当院士的中国人,他们不一定是杂志的主编,也未必编了这么多的英文工具书。从这个角度讲,我的同学堪称是世界上出国的中国人中最杰出的科学家。”我把我说法的依据讲出后,与我争辩的中国人哑然无语。于是,我就认为他们被我说服了。
    舌战告捷,更加坚定了我认为我的看法正确的信念。因为,我知道在出国的中国人当中,要达到像袁小剑那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事业上的成就可以使我们出国的一部分优秀中国人成为专业杂志的编委,这已属不易,但要成为专业杂志的主编就很难了,而再主编几本大部头的英文工具书就难上加难了。
    为了在网上搜索到有关袁小剑的完整信息,我还用中文查找了袁小剑。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暨北京市呼吸和肺循环疾病实验室网站上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一栏中对袁小剑的介绍为: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世界著名肺血管疾病专家,美国伊利诺大学肺动脉高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医学部二审专家委员会副组长,现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系与药理学系教授,美国胸科学会会员,美国胸科学会肺循环学术委员会会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美国生理学会会员,世界60多家权威医学杂志论文评审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袁小剑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血管生物学、信号转导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与膜生物学。并长期研究肺动脉高压的致病机理,离子通道电生理学,钙离子信号传导,低氧情况下的肺血管收缩,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凋亡以及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主要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tioxidants Redox Signaling, Chest, PNA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Pulmo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Nature Medicine 等学术杂志。
    袁小剑除了参入国内重点实验室的一些工作外,还到国内的基层单位推广科学。据国内《新田网讯》 通讯员骆晓新《美国伊利诺大学袁小剑教授来新田人民医院讲学》的一篇报道:“2010年10月15日晚,世界著名肺血管疾病专家,美国伊利诺大学肺动脉高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医学部二审专家委员会副组长袁小剑教授应邀到新田县人民医院讲学。”新田县名不见经传,位于何省,我不得而知。出于好奇,网上搜索,发现该县归湖南省管辖。在我的模糊记忆中,袁小剑曾告诉我,他的学前期是在母亲的老家湖南度过的,6岁时到兰州市直到上大学。看来袁小剑到新田县人民医院讲学是为了将他的知识回报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现在,袁小剑除了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系与药理学系教授外,还是该大学肺性高血压临床应用前研究项目以及肺血管和右心功能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自1990年至今,袁小剑获得了32个荣誉和奖项(恕我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否则文章太长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袁小剑在1995年被录入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科学和工程名人录(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美国名人录(Who’s Who in America)、东方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East)、美国教育界名人录(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以及医学和健康保健名人录(Who’s Who in Medicine and Healthcare)。袁小剑自1995年至今一直是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顾问委员会高级荣誉会员,参入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对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审核,并在1995-1997年和2002-2004年间,参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对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审核。袁小剑还多次参入中国、香港、英国、奥地利、以色列诸国和地区的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审核。
    自1994年至今,袁小剑(principal investigator)一直受到美国一些专业协会以及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雄厚的科研经费资助,并与他人合作(co-investigator)申请获得了巨额的科研经费。另外,袁小剑还与业界同事共同申请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在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科研经费难以申请到的情况下,袁小剑手中仍有充裕的科研经费,说明他是美国科技界炙手可热的顶尖科学家。
    除了我在网上查到袁小剑编了5本英文书外,他还在国内参入编著2本书。袁小剑为出版的专业书籍写了35篇书本的章节(book chapters),是72家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在美国发表了论文123篇,综述33篇,代表编辑部及被邀请写的文章为17篇,在科学大会上的摘要(abstract)为44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摘要为142篇。
    袁小剑于2010年及2011年分别在美国纽约及法国巴黎两次参入工业界的顾问团队对肺血管疾病的药物制造业进行指导。袁小剑曾26次以讲座、学术报告的形式参加美国国内的科学会议,并先后18次到中国、日本、法国、英国、奥地利、车臣、南韩、巴拿马参加国际会议,30次受邀到美国国内、19次到国际上的大学、科研机构讲学。袁小剑在原来工作过的加州大学主办讲座19次,在现在工作的芝加哥伊利诺大学主办讲座4次,24次担任美国国内及国际科学大会的主席。
    袁小剑在2011年6月在美国还申请了一个专利。
    袁小剑常以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为荣,并且时常关心母校。袁小剑是苏州大学医学院苏州-香港中医研究所的荣誉教授,还担任着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呼吸及急症医护医学的海外负责人,并于2011年11月5日回到苏州大学医学院参加国际临床论坛会议。袁小剑的实验室现有一位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的博士生。袁小剑希望能与苏州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方面的合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袁小剑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书面建议给苏州大学医学院的领导,建议将医学院的老校区改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研究中心。
    袁小剑的成就远不止我在此述及的。因为我在此详细描述袁小剑的成功事迹,会使本文文章的篇幅太长,所以我只好简而择要地讲述他的成功故事。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还想说明一下的是:当我把网上查到的袁小剑在学术上的新成就用电邮告知苏大北美校友会会长杨惠新后,杨会长建议我写一篇关于袁小剑的报道。当我把想写一篇关于袁小剑的报道用电邮征求袁小剑的意见时,得到的竟然是否定的答复。他在回复给杨会长和我的电邮中写道:“As I told Yu-qing a while ago, please don’t write anything about me …  You should focus on people like Qi-min Zhan, Yong-jian Geng, Xiao-ping Du, … I have been doing research in the same field …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t is “normal” or ordinary to have some papers, books, etc.”...... 由此可见,袁小剑是如何的低调。尽管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袁小剑仍保持着中华民族谦虚的美德。
    袁小剑在随后的电邮中写道:“I feel greatly flattered that you often
mention to other classmates and schoolmates about the research
work/products I have/had done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since 1993 when we
graduated from SMC). I feel sort of guilty to keep asking you not to
write things about me because of my reluctance to be exposed,... shown
up,...or exaggerated... Please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as my wife always says, 
it is a free country...” 在袁小剑告知我,他因没答应我写有关他的报道而感到内疚的情况下,我趁机一鼓作气地写成此文,以飨校友。

文:李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