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迷人季节里,华夏古都,吴越胜地迎来了我们原江苏师院数学系1962届数四(3)班毕业五十周年的返校聚会。
我们下榻在隶属于苏州大学的东吴饭店,宛如拥在慈母的怀抱,感到说不出的温暖和亲切。
这次聚会从10月22日开始,到24日结束,共历时三天。
在这次聚会期间,我们在老校区徜徉,到新校区观赏,去穹窿山登高,回拙政园重游,还去石湖,金鸡湖,东方之门等著名新景点观光。在这次聚会中,我们还参观了独树一帜的苏州市博物馆,高兴地品尝了久负盛名的美味——藏书全羊宴。
在这短短三天内,我们还有幸听取了校、院领导关于苏州大学和数学科学学院的情况介绍。
通过这些耳闻目睹,大家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和母校的巨大变化而兴奋不已,更为近几年苏大和数科院取得的骄人成绩而欢欣鼓舞。
忆往昔峥嵘岁月。当我们一脚踏进母校大门,那扑面而来的是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现。全民大炼钢铁,当然是一个大错。但是,那当时放射着我们青春火焰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却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永不消失。
你在这儿点火,我在那里运煤。大家指指点点、饶有兴趣地谈论着那一生都久久还不能忘怀的的往事。
“快来看啊,当年我就是站在这里,离胡耀邦不到两尺的地方,听他讲话的!”一个老同学的一句话,又让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当时的江苏师院钟楼前作报告的形象重现在眼前。
当我们走进熟悉的教学楼,坐在往日的教室内,每个人又仿佛变身为50年前的青年学子,在静静地等待着聆听恩师的讲课和教诲。
五十年岁月悠悠。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有几多的无奈,也有几多的精彩。
五十年短暂的一瞬,如白驹过隙,如弹指一挥。
五十年把我们这些当年的花季少年变成为今天的银发老人。
五十年,我们完成了一个共同心愿,把母校教导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和恩师传给我们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都全部地传承给了下一代。而且相信,他们也会更加出色地传承给下下一代。
我们三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级。在读时,大家对院系的号召一呼百应,对组织的各项比赛都是奋力拼搏,尽力争取好成绩。
我们三班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团队。毕业后,从92年始,每两年都换地轮流举办一次同学会,这一次是第十次。每次聚会的组织者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都力求把聚会举办得一次比一次更加完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这次聚会时,大家首先对历次聚会的组织筹办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也向每次都积极争取参加聚会的老同学致以敬意。大家更给予了远在四川绵阳也赶来赴会的龚清礼同学以热烈掌声。这次聚会还弥补了一个缺憾,一个五十年从未谋面、经过种种努力好不容易才觅寻到的老同学徐直叔也能亲临这次聚会现场。
这次聚会还恰逢我们三班的老大姐王钟平八十华诞,大家为她举办了祝寿活动。三十多位老同学和寿星同学共同唱着祝寿歌,饮着祝寿酒,食着祝寿蛋糕和长寿面。那欢乐动人的情景使每个参与者都久久不得平静。
最美不过夕阳红。今天大家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过去的半个世纪尚感欣慰,但对今后的晚年生活更是十分奢望。经过三天的长谈、共话,大家越来越对上次聚会耿耿于怀,也就是第九次聚会在常州的决定。当时基于对年龄和健康等原因的考虑,曾商定应该为老同学聚会画上一个句号,这次苏州共聚是今生的最后一次。
但是这同学间的情谊,对母校的感恩,又怎能被一个小小句号马上锁住?
大家共同感悟到:应当把这个句号“。”改为“……”。老同学聚会还要延续下去!
健康是“1”,其余全为“0”。在最后的分别宴上,大家举杯共勉:一定各自保重,养好身体,参加今后的第十一次,第十二次,……聚会。当然最大的期盼,也许是最大的奢望,是五十年后还能在苏州母校相聚。
此次活动得到了学校有关领导、数学学院党政领导和学校发展办有关领导等的大力支持,谨致谢意。
(李宝金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