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校友,1963年毕业于我校前身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在常州市前黄中学任教,后调到漕桥中学,一直工作到退休。近日,借教师节来临之际,这位74岁的退休老校友拿出了190万毕生积蓄捐给漕桥中学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老师、优秀学生,并定向资助贫困学子。获知这一消息的学校师生,无不为孙国华校友的这一义举而震惊和感动!我们倡议每一位苏大人都应该向孙国华老校友学习,学习他这种无私奉献,一心为教育的大我精神,为民族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以下摘自2013年9月6日常州晚报对孙国华校友的介绍:
家很简陋:几件老式家具,一台旧洗衣机,仅此而已。
孙老师的家位于漕桥咸丰后园小区,小区有些年代了,略显破旧。而孙老师的家,比小区更简陋。
这是间两室两厅的老公寓,装着白炽灯,光线昏暗。客厅里没有沙发,仅有两三张破旧的椅子。主卧室里一张老式的木头床、一张旧式书桌、一个破旧的五斗橱,仅此而已。靠墙角的地上,摆着一排布鞋,灰扑扑的,看样子穿了很久。
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机,甚至连电扇都没有,这个家里惟一的电器,是一台破旧的洗衣机,但从上面堆积的厚厚的灰尘判断,应该很久不用了。
孙老师和妻子看上去都很清瘦,穿着朴素,他妻子的衣服甚至还打着补丁。
孙老师说,妻子早年毕业于上海崇明一所中专,学的是养蚕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武进漕桥蚕种场工作直到退休。10年前,妻子得了老年痴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她现在已经不认识我了,经常一出门就找不到家。”
孙老师有个女儿,一出生就是先天愚型。夫妻俩不离不弃,一直把女儿照顾到40岁。但就在上个月,女儿突然去世了。
人很和善。对邻居非常客气,还经常免费为孩子补课。
“孙老师是一个大好人。”在记者采访时,邻里们都这样评价孙老师。
袁师傅告诉记者,虽然孙老师平时跟邻居们打交道不多,但对人非常客气。有一次他帮助孙师母疏通了一个下水管,本是一件小事,但孙老师回来特意上门向他表示感谢,并给了他一包烟。而且,孙老师平时给小区里的孩子补功课,从来不收人家的钱。
不过,孙老师夫妻俩的省吃俭用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袁师傅告诉记者,孙老师夫妻俩舍不得花钱,平时一个月只用几度电,今年这么多个高温天,他都没舍得买台电扇用用。
听说孙老师要捐190万元给学校,邻居们一开始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后来大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一位邻居告诉记者,孙老师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存下这笔钱,可能为了老两口百年后能给女儿留点财产,希望有人能继续照顾女儿。但现在女儿先他们而去,妻子又患有老年痴呆,这钱没地方用了。
“孙老师吃了一辈子苦,一生没有享到福啊。”一位知情邻居感叹说。
话很实在。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想捐给学校成立教育基金。
昨天中午12点半,记者再次返回孙老师家中,发现孙老师家没做饭,餐桌上放着一个吃剩的饼干盒。厨房里仅有一把小青菜。孙老师告诉记者,老伴平时基本不吃午饭,他自己中午有时也不做饭,就吃几块饼干凑合下。
妻子常年患病,孙老师本人身体也有些小毛小病,这190万元是老两口一生的积蓄,全部捐出去后,今后怎么养老呢?
“我现在退休工资有5000多元,妻子也有3000多元,而且都有医保,平时开销非常少。”孙老师说,这190万元积蓄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用了,不如捐出来。
孙老师说,一开始,他准备把这笔钱捐给教育局,后来想想还是具体一点,直接捐给学校,成立一个教育基金。在他写的“捐款意向书中”,这笔基金主要用于三大块:一是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二是奖励优秀学生,三是定向补助那些贫困学子。
“我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是有感情的。”孙老师说,“我年纪大了,具体的基金运作就交给学校去办,希望他们能办好,这是我最后的心愿。”